標題: 「海軍與左營」發展~令人回味懷念
六中隊43期
Rank: 7Rank: 7Rank: 7
版聚-990516台中餐會紀念章   活動-990806隊部參訪活動紀念章   活動-1040912隊部68週年隊慶參訪活動紀念章  

積分 6976
帖子 3191
威望 3849
金錢 3127
註冊 2009-10-23
用戶註冊天數 5270
軍種  陸戰隊
梯次期別  463梯
發表於 2011-5-1 20:17 
125.231.218.34
分享  私人訊息  頂部
翻閱多年「海軍與左營」發展 令人回味懷念 更新日期:2011/05/01 13:05

民國三十八年間,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體恤海軍健兒辛苦、煩悶的艦艇生活,大力推動康樂福利事業,圖為他嘉許海軍子弟學校一位小學生。
(軍聞社記者呂世民高雄一日電)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從政府、國軍到民間陸續舉辦以「中華民國精彩一百」為主題的多元慶祝活動,隨著時光的流逝與變遷,在我們的生活周邊也掀起一股「古早風」,讓許多愛好文史的工作者或民眾,從中找尋、翻閱早年生活的點滴故事與精彩片段,南臺灣高雄左營地區的發展就與「海軍左營基地」密不可分,不論一草一木或一幢幢由海軍興建的建物,或是左營大路上萬人空巷的景況,回憶往日令人十分懷念,值得慢慢細數話當年。


民國卅五年至四十年間,大量海軍部隊及眷屬自大陸青島、南京、上海、馬尾、廣州陸續撤遷至左營,許多眷屬被臨時安置在附近的機關學校、寺廟、倉庫,或在空地上搭建草棚、竹棚居住,每張床以布幔隔開,處處可見一家人擠一張床景象,後因眷屬人口眾多,分由多處興建眷舍,依各村落分別命名為「某某新村」,當時眷村名稱的由來,有的是為激勵士氣口號命名,如自立、自助、自勉、自治等,有的以居住成員命名,有的則以捐贈單位命名,如由臺灣省青果業公會捐款、婦聯會興建的果貿三村,後來也就形成大家熟悉的「竹籬笆文化」,左營地區係全國眷村最為集中、數量最多的區域,多達十餘處;近年來,從左營眷村中傳開的私藏「外省菜」、「眷村菜」已漸漸成為老饕們的最愛。


民國卅八年間,海軍多數主要的機構、艦艇、單位集中於左營基地,隨著政府播遷來臺的「老兵」們,從原先暫時落腳,變為今日落地生根的家園,海軍官兵經年累月、殫精竭慮從事戰訓整備,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體恤海軍健兒辛苦、煩悶的艦艇生活,希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海軍官校乃至眷屬們正當、高尚、健康、積極的人生觀,以及溫文有禮的國民良好風範,於是大力推動康樂福利事業。
左營「海軍體育場」位於「四海一家」附近,早年舉辦許多運動賽事。
卅六年成立海軍服務總社(海軍營運中心前身),掌握生產、服務與供配業務;卅八年遷臺後,總社設於左營,另於基隆、馬公、臺北及外島成立分社,興建四海一家、中山堂等設施,經營軍糧、肥皂、汽水等加工廠,以及農場、漁撈、船隻放租等多項業務;四十八年,生產事業撥交聯勤,服務總社改組,成立海軍服務委員會,由海軍總部政戰部負責督導,歷經兩年艱苦經營,轉虧為盈,將盈餘興建海強、陸友幼稚園(現已走入歷史)、文康中心(五十一年建中正堂)、海軍體育場、整修海軍子弟學校(現在永清國小、海青工商前身)等,不難看出海軍在當時動盪不安的時代,戮力建軍的艱辛過程,絕非時下的年輕一代所能想像。


海軍左營基地在四、五十年代後的發展輪廓漸趨清晰,換言之,以左營基地為中心,向外延伸緊鄰的「海軍服務總社」、「中山堂」、「中正堂」、「四海一家」、「海軍體育場」、「飛馬豫劇隊」、「海軍子弟學校」、「海光俱樂部」及「海強、陸友幼稚園」等建物,分別座落於勝利路、左營後街、軍校路、實踐路、左營大路街道上,形成在地人的「大商圈」,只要每逢官兵差假或星期例假日,如商家所言「眼睛看到的都是阿兵哥」,滿坑滿谷的人潮盛況,真的用「百年僅見」來形容最為貼切。


高雄左營的發展,走過數十載之後,如今呈現多元文化發展的新風貌,海軍左營基地依然扮演捍衛海疆、保家衛國的重任,但隨著國防政策轉型與組織精簡,加上社會面臨「少子化」的影響,整個服役人數逐年減少;或許當年盛況不再,但伴隨著經濟富足腳步的到來,您不妨利用週休假期遊覽左營,尋訪至今仍矗立不搖的「軍事建物」,體驗當年軍民們共同攜手同心,打造地方欣欣向榮,陪伴大家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讓下一代能體會惜福、感恩



走過風華榮耀一甲子的「四海一家」

更新日期:2011/05/01 14:30
早年高雄左營地區的發展與「海軍左營基地」密不可分,圖為民國三十九年七月由海軍興建的「四海一家」,早已是在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軍聞社記者呂世民側寫)座落於高雄市、緊鄰左營軍區的「四海一家」,今年走過「風華榮耀一甲子」,由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為照顧海軍官兵康樂福利指示興建,當時被喻為左營基地最美麗豪華的一棟建築,當年還曾接待美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並舉辦過招待酒會、海軍集團結婚,以及宴席小酌與差假住宿,陪伴無數服役的海軍官兵、榮民榮眷及鄉親們一段永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前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左二),是前海軍總司令桂上將(右二)邀請下榻「四海一家」的第一位貴賓。
位於左營實踐路上的「四海一家」,原址為日本海軍水交社,專屬於海軍官員俱樂部,二次大戰期間,毀於兵燹,往日繁華,乃成廢墟,斷垣殘壁,極目瘡痍,桂總司令鑑於海軍對外缺乏一個寬敞舒適的招待所,對內則無一個適當的官員俱樂部,於是決心籌建,經過八個月的施工,在民國三十九年七月底竣工,八月廿一日親自主持開幕,正式開啟榮耀、繁華的一頁。
「四海一家」的命名,也就是希望當時來自各地的海軍幹部、官兵,不分彼此皆為一家人,團結一致,因此,取「四海一家皆兄弟」之意;「四海一家」外型頗似一艘艦船,向東航行的建物,八十四年時還被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評為「深具現代主義Cublism(立體派)精神的傑作」。當年「四海一家」主要提供差假官兵住宿之用,附設會議室、圖書館、餐廳、禮堂、舞池、理髮等相關設備,官兵休閒活動以喝茶、跳舞、看電影居多,尤其舞池寬敞華麗、設備一流,每逢週六更舉辦舞會,當時另有一處「海軍聯誼社」位於今日左營大路六巷,即現今的「海軍忠義報社」,在當時也是舞會熱門場所,後因時代的變遷,年輕男女漸漸不流行跳舞,加上政府推行十大革新宣導簡樸政策,「四海一家」便增設「中正圖書館」提供軍眷閱覽,目前該處為軍品賣場。
目前「四海一家」設有餐飲部與住宿部,附設洗衣部、理髮部,值得一提的是,理髮部現由一位高齡八十五歲、人稱「國寶級理髮師傅」曹春有持續營業服務,曾親自為前參謀總長劉和謙、國防部長宋長志等無數海軍官兵理髮,當年從湖北隨政府來臺的他,特別分享養生保健的小秘方,強調「理髮已有數十年,至今仍不休息,因為人只要活著就是要動。」

「四海一家」還有一段鮮少為外人所知的過往軼事,就是一本彌足珍貴的「貴賓題名錄」,回到民國三十八年八月開幕前後的場景,「四海一家」負責人以練習簿一本,請求第一位下榻的貴賓柯克上將題字留念,柯克上將認為練習簿既小且薄,不雅觀也不便保存,於是趁赴港之便,特地在香港訂製一本既厚且大的簽名簿,贈送給「四海一家」,這便是「四海一家-貴賓題名錄」的由來。


桂總司令對於柯克上將的這份「秀才人情」十分感激,因為當時的「四海一家」稱得上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國民外交場合,尤其這本題名錄上,記下不少反共抗俄的歷史盛會,頓時成為自由世界反共抗俄最珍貴的史料之一。

[ 本帖最後由 六中隊43期 於 2011-5-1 21:57 編輯 ]


六中隊43期
Rank: 7Rank: 7Rank: 7
版聚-990516台中餐會紀念章   活動-990806隊部參訪活動紀念章   活動-1040912隊部68週年隊慶參訪活動紀念章  

積分 6976
帖子 3191
威望 3849
金錢 3127
註冊 2009-10-23
用戶註冊天數 5270
軍種  陸戰隊
梯次期別  463梯
發表於 2011-5-1 20:28 
125.231.218.34
「中山堂」海軍人心中永遠的電影院

更新日期:2011/05/01 14:57
(軍聞社記者呂世民側寫)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卅一日晚間的八時四十分,在高雄左營實踐路上的「中山堂」,正播映著最後一場電影「二分廿秒」,現任海軍陸戰隊政戰副主任張壽齡上校也現身欣賞這部描述六歲無腳小泳將參賽的奮鬥勵志影片,當晚上十時十分電影散場後,他仍依依不捨,希望親自陪伴無數海軍人、在地人眼中的左營地標「中山堂」吹上熄燈號,正式走入歷史,見證「中山堂」走過近六十年的繁華歲月,永存心中。


「服務海軍廿餘年來,只要是在左營地區服務,晚間空閒時看場電影或行經實踐路上遠望時,斗大的『中山堂』招牌字,透過霓紅燈高掛半空,那個場景、畫面再熟悉不過了。」張壽齡上校娓娓道出身為海軍人與「中山堂」之間的寫實情感,令人永遠懷念。
左營「中山堂」,於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任內興建,認為不論集會或娛樂,都應有一個適當集合場所,平時放映電影,提供海軍官兵、眷屬們娛樂,「中山堂」於民國三十九年三月廿九日奠基、同年九月完工;
當年美侖美奐的「中山堂」全樓可容納千餘人,樓下票價一元,樓上一元五角,克難英雄(現今的國軍楷模)享受特別免費優待,星期日上午放映勞軍電影,電影放映前總要加映一段「海軍軍歌」,電影類別多偏重於軍事教育及著名影片,不乏「太平洋爭霸戰」、「火海浴血戰」、「硫磺島登陸戰」、「錦城春色」等鉅片,都是當時海軍官兵不可不看的影片;「中山堂」平日嚴禁十二歲以下兒童入場,只有在四月四日「兒童節」時,才邀請兒童入內欣賞影片。


「中山堂」興建啟用後,稱得上是高雄市區數一數二的電影院,開映後附近一帶聚集人潮,街市隨之繁榮,各種攤販、官兵生活用品店、飲食小店、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大大提升民眾的生計;當時,桂總司令為使當地民眾能分享海軍的福利,指定「中山堂」劃出兩百個座位提供當地民眾,呈現軍民同樂的景象,無形中建立起猶如「軍民一家」的深厚情感。


時至民國五十一年興建「中正堂電影院」之後,「中山堂」放映二輪國片、「中正堂」則以放映二輪洋片為主,多年後則不再區隔中西影片。


走過將近感動人心一甲子的「中山堂」,曾是風光一時的電影院,也曾播放撼動人心的經典鉅片,更曾創下高雄市連續營業最久的電影院,如今雖正式走入歷史,但當您重遊舊地時,不妨駐足感受一下它一生光榮的歲月




張壽齡見證左營「中山堂」走入歷史

(軍聞社記者呂世民專訪)「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卅一日是左營『中山堂』的最後一個營業日,原想返鄉過節,卻在離情依依的難捨心情下,約了同事、帶了相機到現場欣賞最後一場電影『二分廿秒』,補捉『中山堂』的最後身影,留下歷史紀錄與畫面。」平日相當愛好寫作及文史蒐整、紀錄的陸戰隊政戰副主任張壽齡上校,分享當晚十時十分電影散場後略帶感傷與不捨的心情。

張壽齡回憶說,當時望著整棟老舊建築上方豎立的「中山堂」三個大字,映入眼簾的是微弱燈光下的電影海報看板、入場欄杆通道及半開著門的收驗票處,以及已拆除線路的公共電話、斑剝脫漆的「海軍中山堂記」大理石碑文及頗富古早味的售票窗口,在簡易的機車棚與熟悉的花草樹木襯映下,對即將功成身退走入歷史的「中山堂」,他心中頗有難以言喻的百感交集、萬分不捨之情。

服務海軍將近卅年的張壽齡,以「中山堂」作為他個人從軍「兩個卅年」的分水嶺,張壽齡說,民國六十五、六年就讀中正預校時,曾第一次到過「中山堂」看電影;六十九年赴左營接受海軍陸戰隊士校代訓政戰暑期班,經常在課餘之暇走訪「中山堂」、左營後街、軍校路等在地人的「商圈」,那是「中山堂」啟用後的「第一個卅年」。

「民國七十二年自政戰學校畢業後分發陸戰隊,先後有多次至左營服務,有幸能夠再次見證『中山堂』過往的片段變遷。」張壽齡強調「這是第二個卅年」。

張壽齡翻開個人的壓箱寶,一張張與「中山堂」有關的典藏小物品,像是「最後一場電影入場券」、「經收票員查驗後的最後一場電影入場券」、「最後一場電影『二分廿秒』的宣傳卡片」等,他於當天最後一場電影十時十分散場後的留念照片,可說是不一而足。

十分念舊的張壽齡認為,「中山堂」對於海軍人而言,有種特殊的情感,為無數海軍服役官兵寫下共同精彩的記憶,在未來的人生中,他仍會不時期待舊地重遊,為「中山堂」的過往,細數當年,共同為它的歷史做見證。



六中隊43期
Rank: 7Rank: 7Rank: 7
版聚-990516台中餐會紀念章   活動-990806隊部參訪活動紀念章   活動-1040912隊部68週年隊慶參訪活動紀念章  

積分 6976
帖子 3191
威望 3849
金錢 3127
註冊 2009-10-23
用戶註冊天數 5270
軍種  陸戰隊
梯次期別  463梯
發表於 2011-5-1 20:36 
125.231.218.34
左營與海軍密不可分 尋幽探訪話當年

更新日期:2011/05/01 15:14
(軍聞社記者呂世民側寫)走過一甲子的「海軍左營基地」,細數周邊的「四海一家」、「中山堂」之後,繼續探索實踐路上的「海軍體育場」、「飛馬豫劇隊」(現改隸為臺灣豫劇團)、「陸友幼稚園」舊址,以及左營大路上的「海光幼稚園」舊址、「海軍子弟學校」(現為「海青工商」、「永清國小」),一窺早年與海軍發展息息相關的沿革史。
「海軍體育場」-位於左營實踐路上,早年除為營區內的士官兵出操訓練與運動外,也常於此播放戶外的露天電影,現在主要提供作為社區型運動場,早晚均有許多民眾前往做操、運動。
「飛馬豫劇隊」-原屬越南富國島黃杰將軍所屬的「中州豫劇團」,由豫劇名伶張岫雲女士所創,民國四十二年,飄洋過海來臺於高雄左營落地生根,四十五年九月廿五日成立於海軍陸戰隊,命名為「飛馬豫劇隊」;隨著時代的變遷,因應國軍組織變革,八十五年一月一日改隸教育部「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復於九十七年改隸文建會,更名為「臺灣豫劇團」。
豫劇隊乃「豫曲藝術」的傳承者與發動機,經常巡迴部隊勞軍演出,振奮官兵士氣,也曾受邀至國家戲劇院及海外演出,宣慰僑胞,深獲國內、外同胞的肯定與讚揚;值得一提的是,自八歲開始學戲的豫劇名伶王海玲,即出身「飛馬豫劇隊」,數十年如一日,被譽為全能旦角,封贈臺灣豫劇皇后雅號,為臺灣豫劇奠定良好基礎,她曾在八十九年成為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
「海軍子弟學校」-為今日「海青工商」與「永清國小」的前身,由前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上將創辦於大陸南京,民國三十八年海軍眷屬遷臺,為便利子弟就學,組成海軍子弟學校董事會,先後於左營桃子園現址成立兩校。


民國五十五年奉國防部令,將所有軍中子弟學校移交地方政府接辦,「永清國小」於五十五年八月一日正式由高雄巿政府接辦遷址於現址,為紀念創始人桂總司令的德政,特命名為永清國民小學。


經過深入造訪與翻閱寶貴文史資料後,發現「海軍」與「左營」兩者的確有共存共榮的發展關係,或許老一輩的在地人,走過當年令人動容的年代,然而時下的年輕世代,只有親自到訪或透過文史資料、網路或從長輩口中相傳,才得以瞭解左營發展的全新面貌,更可從中體會國軍在中華民國建國歷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與重要地位。


 

版務信箱: rocmc_team@googlegroups.com